內地AI動畫公司中影年年早前在香港動漫電玩節中亮相,為首次在海外平台露面,公司去年落戶香港,中影年年AI市場經理郎梓君接受《巴士的報》專訪時表示,正搭建AI驅動的動漫短劇平台,立足香港向內地推動 ; 此外研發AI版權快檢工具,為創作者提供安心創作空間。 公司於2011年成立,業務是以人工智能(AI)生成漫畫,目前已推出38部動畫作品,全網流量突破700億。 與港、韓機構合作開發系統 去年11月公司與引進企業辦公室簽約,是第三批17家重點企業之一,並落戶數碼港,郎梓君形容內地團隊是「重工業基地」,打造3D動畫作品;香港則是「創新工坊」,把國外實時渲染技術、動態捕捉技術等引入內地,同時將國產IP輕量化改編,進軍海外市場,例如一鍵匹配多語言文字,幫助內地文化作品出海。 公司透過香港展開對外合作,今年3月,中影年年與香港沙龍電影、韓國CJ ENM等12家機構達成「亞洲AIGC技術聯盟」,開發跨語言劇本生成系統,AIGC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)指生成式 AI ,當用户下達文字指令時,AI 就會自動生成符合需求的文字、圖像、音樂、影片等原創內容。郎梓君指聯盟可推動法律、技術等合作,「例如涉及中日韓三國合作時,需要處理三國版權條款,聯盟可以整合技術或法律資源,降低協作門檻。」 目前,中影年年正在搭建AI驅動的動漫短劇平台,最快今年年底投入使用。平台將首先立足香港,再在內地推動;此外,平台還將開設UGC功能,用戶只需上傳故事梗概即可通過AI生成基礎分鏡,香港成熟的內容分級機制,使中影年年能夠在規範環境中測試AI動畫的邊界。 她又透露,公司計劃與香港或內地的法律機構、知識產權部門合作,共同研發AI版權快檢工具,為創作者提供更加安心的創作空間。 AI不能替代創作者 AI降低創作者的門檻,用戶只需極低成本即可獲得AI工具,通過關鍵詞即可創作簡單內容,市面上亦出現關於AI動畫成本製作低廉的說法。郎梓君指出,這種現象體現AI技術的普惠性,但極低成本的AI動畫只存在於特定場景,與工業級動畫生產完全不同,「工業級動畫生產流程需滿足很多標準,如院線或者流媒體等對分辨率要求高,包括劇本、角色、場景、情感表演等,若細分可能有200多項工業化流程模塊。」 「AI不是替代創作者,而是讓我們更會創作。」郎梓君說。 隨著AI在動畫製作中的應用增多,版權問題也逐漸顯現。郎梓君坦言,AIGC版權仍有很大爭議,工業化作品每一幀都需要合法授權,對此,中影年年採取一系列措施,首先是給AI上「戶口」,如果是AI生成的內容,都會有標籤註明,例如在角色旁邊標註「AI輔助生成比例40%」,包括音樂等也會註明基於版權庫改編,避免模糊概念;其次是訓練數據時,只使用已有版權的歷史作品庫作為模型;最後選擇香港作為海外佈局的主陣地,因成熟的法律比較貼近國際和內地市場。 港漫AI製作難度高 香港動漫市場龐大,談及是否考慮將港漫進行AI動畫製作,郎梓君坦言,港漫風格更類似歐美漫畫,打鬥畫面難度高,要考慮台詞對話以及線條感等,「AI創作質量如同開盲盒,你跟它說踢腿,可能最後給你來個拳擊。」相比之下,國漫偏向古裝故事更為可控,因此優先考慮國漫,未來亦考慮利用港漫的故事和作品進行創作。 面對愈來愈多企業入局AI動畫,郎梓君指很多都是純AI技術公司,「對動畫行業沒有任何經驗」,而公司具備長期動畫經驗,AI人機協作完整體系以及香港作為國際支點,有信心保持競爭優勢。